Squid_Game_poster.jpg(圖片來源, 合理使用,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7685122)

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上線沒多久便席捲全球,在多個國家掀起熱潮,有望成為Netflix史上收視率最高的作品,厲害到讓Netflix的股價創新高,然而,這部描述生存競賽的影集,也經歷了現實版的魷魚遊戲,熬了十三年,才獲得參加遊戲的資格。

《魷魚遊戲》(Squid Game)描寫一群欠下巨債、走投無路的失敗者,為了贏得456億韓元獎金,自願參加一場攸關生死的生存遊戲,一個個在遊戲裡丟了性命。這部影集的導演同時也是編劇黃東赫早在2008年就已經有了故事構想,2009年就把《魷魚遊戲》(Squid Game)的劇本寫好了,但找不到投資方。各個金主爸爸都認為劇情太血腥,故事沒有太多商業價值,拒絕了黃東赫。誰會想到這個沒人要的故事,居然在兩年前被Netflix撿起來,拍成了全球爆款?導演兼編劇黃東赫完成了一次華麗逆襲,成為現實版魷魚遊戲的勝利者,但有更多個黃東赫還在苦苦掙扎,拿不到孔劉發的名片,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

人生有幾個十三年?以全球平均壽命來算,只有五個。黃東赫等了十三年,算是抽到了下下籤,難怪拍戲的時候壓力大到掉了六顆牙齒。大多數人比較幸運,只需要等四、五年左右。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戲的宣傳強調光是劇本就花了四、五年寫,感覺這部戲精心打造,絕對值得期待,然而,人生有多少個四、五年?

我也用全球平均壽命算了一下,如果是女性編劇,可以有15個,男性編劇就比較倒楣,只能有14個。扣除掉包尿布、學寫字、上學念書的時間,大概只剩10到11個左右。也就是說,一個編劇很可能要花十分之一的生命,才能等到自己寫的劇本播出。

對了,忘了告訴大家,編劇費不是算月薪的,是算集的,也就是不管花了四年、五年還是十三年寫劇本,劇本費都不會增加。你可能想問,難道編劇是神嗎,不需要吃飯、繳房租、付帳單?四、五年才有一筆收入,怎麼吃得消?別擔心啦,編劇費通常是分階段領的,第一集過了,就領第一集的劇本費,只是要把所有錢領到手,要花個四、五年,沒那麼嚴重啦!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一部戲的劇本要花那麼多年才出得來吧?因為編劇都不是神,大多數的編劇都必須一次接多個Case,才能生存。也就是編劇很忙,沒時間半年、一年就把劇本寫出來。

即便編劇不忙,有能力半年就寫出劇本,我們上次也提到過劇本的審核過程,不可能是編劇說了算,從故事大綱、人物小傳到分場、完成劇本,編劇必須一路過關斬將,才能通過投資方、播出平台以及導演甚至演員的認可。大多數編劇的人生不是花在寫劇本上,而是開會討論怎麼修改劇本。

聰明的你應該會追問,一部劇本真的需要花那麼多年討論和修改嗎?符合投資報酬率嗎?我必須老實說,依我個人觀點,不需要,但不這麼做,怎能顯示出大家對這部戲的用心呢?舉個例子,你花了一千塊剪頭髮,設計師只用了十分鐘就搞定,你心裡舒服嗎?如果設計師花了一個多小時在你頭上,你是不是覺得這筆錢花得值得?你問100個編劇,相信99個都有能力在半年、一年內寫完一部電影或影集,然而,幾乎沒有多少戲是在一年內把劇本寫完開拍的,這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凡事都有例外,鬼才導演王晶在四天內就寫完《整人專家》的劇本。當年王晶先是導了《賭神》系列電影,主演劉德華和周星馳因此系列紅得不得了,王晶投資方的要求下,閃電完成了《整人專家》劇本,該片的票房是年度華語片第五名,也就是說,很短時間內寫完的劇本,未必不能成功。

也許你會說這可是不需要什麼大腦的商業片,好吧,那我換個角度解釋,有很多部電影和影集,耗時多年,更換多個編劇,精心打造劇本,最後票房和口碑都讓投資方想哭。這方面我就不舉例了,免得得罪太多人,編劇我還是要吃飯、繳房租、付帳單的。

導演陳玉勳以《消失的情人節》拿下第五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上台領獎時說:「因為我們會折磨編劇,所以都找不到編劇,折磨到後來不好意思,只好自己下來寫。」陳玉勳導演在寫劇本的期間,被諸多人嫌,他說:「嫌東嫌西,到拍的時候還在嫌,就會被逼得繼續改。」因此陳導自封自己叫『人真好』。我想,幹編劇這一行,都可以跟陳導看齊,改名叫『人真好』。

以後看到某某戲宣傳說花了多少年打造劇本,請你行行好,算一下這編劇花了多少人生在這部戲上?

(本文原載於Funday新生活・咖啡因專欄,原文網址:https://life.funday.asia/archives/27706)


  

arrow
arrow

    咖啡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