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ful_Rumors.jpg(圖/維基百科)
《驅魔麵館》(又名驚奇的傳聞)是個漫改劇,改編自同名網路漫畫,描述一家排隊名店「姐姐麵館」背地裡是個惡鬼獵人組織,這些惡鬼獵人如何打擊惡鬼的故事。雖然主演陣容不夠華麗,卻憑藉著有趣的設定、成功的角色、富有感情的人物關係,在OCN首播的收視率從2.702%一路攀升,到第12集10.581%(AGB尼爾森收視率調查),破了OCN的紀錄,在Netflix每週更新也幾乎都進入Netflix排行榜前10,於台灣和香港都得到了收視冠軍,然而,最後四集傳出更換編劇的消息,導致結局翻車,收視率也往下跌,雖然最後一集依然衝出了該劇的最高收視,網友卻對第二季感到憂心。

我想要用一個編劇的角度來聊聊這部戲更換編劇的風波,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看得出來一部戲好是編劇寫得好還是導演導得好嗎?老實說,絕大部分觀眾都看不出來!這不是能力問題,其實,就連影視圈的專業從業人員也未必看得出來!為什麼呢?舉個例子,某一場戲,主角悲痛欲絕,但他沒有哭,而是強忍著內心難過,如常地跟身邊的人說話,不讓人看出來,那堅強的模樣讓觀眾看了更難過……這是編劇寫的,還是導演的主張,抑或是演員的詮釋呢?說真的,除了參與其中的製作團隊,其他人是不會知道的。所以一部戲(包括電視和電影)之所以好看,一定是編劇、導演、演員、製片(製作人)及所有製作團隊的每個伙伴都很優秀,唯有整體團隊的優秀,才能製作出好戲,絕非個人秀。

同樣的,《驅魔麵館》的成功絕非只是劇本好或導演好或演員好,而是整體都很好(一般通稱編導演也就是編劇、演員、導演,事實上不只這些人),然而,原編劇呂芝娜卻只寫到第12集(總共16集),第13集便改由導演劉先東執筆,最後找來另一個編劇金新春救援,寫完第14~16集。其實中途換導演或換編劇的狀況並不在少數,但一般換編劇都是收視率差,還真沒聽說過收視率好卻換編劇的,這件事因而引起熱議。

媒體曝光原編劇呂芝娜和劇組方面無法就電視劇後半段劇情的走向達成一致,最終忍痛離開劇組。簡單說,就是編劇和導演及製作方的意見分歧,最後是導演及製作方獲勝,編劇走人。由於第13集是導演執筆,我們可以大膽猜測所謂意見分歧應該是編劇和導演鬧不和,否則,應該是另一個編劇迅速救援,而不會是導演親自執筆,也就是導演本身有寫劇本的能力,直接接手第十三集劇本,但可能是導演的工作量大,沒有時間寫完後面集數,所以找來另一個編劇幫忙,但被找來救火的編劇金新春沒有從頭參與,極為可能是按照導演和製作方的意見下筆。殘酷的是更換編劇的結果是收視率往下掉,而且網路罵聲不斷,落得一個爛尾的下場。

導演和編劇意見不同時,挺編劇還是挺導演?這就要說說電視劇和電影的不同,電視劇(影集)通常是編劇制,而電影是導演制,所以我們會常聽到電視劇宣傳時打出編劇是誰(尤其是日、韓劇),而電影宣傳時重點總是導演,不會是編劇,為什麼會這樣呢?電視劇幾乎都是投資方(金主爸爸)先找編劇開創一個故事,或是投資方看上了某個編劇的作品,然後編劇開始撰寫劇本,在寫的過程中不斷與投資方(以製作人為代表的團隊)討論,確認了劇本,然後再加入導演。

導演加入的時機不一定,有很多是劇本寫到一個程度,進入籌拍(籌備拍攝),才找來適合執導這個劇本的導演。但多半都是故事確定了,編劇先作業,才會確定導演。因為故事必須先過案,這個項目才會成立,案子才會往下進行。所以找導演的重點是物色哪個導演適合拍攝這個劇本,例如奇幻劇就會找來有相關經驗的導演。

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猜測得到,為什麼編劇和導演常會是對立的,因為編劇在前期發想故事,撰寫故事時,導演並沒有參與。當導演看到已經完成的故事或劇本,通常編劇已經運作了一段時間(很可能是好幾年),也因此導演提出的意見常會跟編劇抵觸,這不是導演找碴,也不是編劇心胸狹窄,每個人的觀點本來就不同,意見不同很正常,但在編劇已經投入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狀況下(尤其是寫了好幾年的案子),導演提出的意見很大可能會推翻編劇的心血。就像你交了一個女朋友,兩個人已經相處了一段時間,突然跑出一個陌生人對你說,我比你更瞭解你女朋友,你不應該這樣對她……任誰都很難接受吧?

那編劇跟導演的意見誰更有理呢?這很難說,編劇因為投入的時間長,大多數思考的是故事主題與架構(特色是什麼?架構如何?與其他故事的區別在哪裡?觀眾為什麼會被吸引?要講的主題清楚嗎?)、人物的設定(這個角色的性格、夢想、動機、家庭背景、學經歷、內心衝突,甚至小動作、口頭禪等等)、人物關係(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模式、人與人彼此之間的愛恨情愁),以及故事情節的進行與因果關係(這個角色做這件事是否合理?以他的個性與背景,該怎麼做這件事?他做了這件事之後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影響?這個影響如何推動情節,理由足夠嗎?故事架構的起承轉合清晰嗎?合理嗎?)簡言之,編劇最需要思考的是因果關係,所以編劇的邏輯能力必須強大,組織能力必須出色,注意到方方面面的細節是否合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文青型的新手編劇在剛入行時容易受挫,因為比起文字能力,編劇更著重理性思考。

而導演主要的任務是將劇本具象化,把劇本上的每個情節、每個氛圍、每個感覺具體地呈現出來,這是極為龐大的工作量,從場景的設計、人物的服裝一直到剪接節奏的掌控,牽涉到許多細節。我個人認為導演的強項絕非邏輯思考,也就是編劇與導演比起來,較為理性的大多是編劇,導演通常更為感性。這無關對錯,而是專業能力的不同。

在編劇與導演意見分歧的狀況下,應該去檢討哪個人的意見對於人物發展、故事情節的推動是較為合理的,然而,實務操作中,討論的焦點常會變成『戲怎麼樣才是好看的?』然而,『好看』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是主觀的感覺,這樣的討論意義不大,也無法聚焦,所以結論常會歪掉。

如上述,我們可以猜測到《驅魔麵館》的編劇呂芝娜之所以反對導演及製作方想要走的下半部情節,肯定是跟她原先的設定矛盾,即便她思考過後,也認為難以理解,說白點就是她認為不合理,雙方才會鬧掰。

以上的推測從播出得到證實,上半部的故事情節確實較佳,下半部就開始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但還能忍受(例如融立場為何,怎麼翻來覆去,感覺強行製造衝突。)到了第十三集以後就更別說了,不少網友都是快轉看完。原先情感豐富的特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段的打鬥戲;堆了許多集的反派角色池清臣莫名其妙就掛了,不但掛得不合理,而且強行煽情卻又不符合前面劇情的設定;快到結局才突然跑出新角色(新的驅魔人),然後一下子又掛了……BUG一堆,讓觀眾無語。

有趣的是本劇播畢,網友紛紛留言要原編劇回來,還有不少網友提議換導演。這場編劇與導演的大戰,一開始是導演贏了,最後是編劇贏了,但觀眾卻受害了。唉,我個人認為沒有贏家,而是白白糟蹋了一部好戲!

還是那句老話,一部戲之所以好,絕不是個人秀,編劇和導演沒有誰比誰更重要,團隊裡每個人都必須好,充分溝通,互相理解,得到共識,才能做出好戲,期待《驅魔麵館》第二季有好的表現。

 

arrow
arrow

    咖啡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